你要是想毁了一个孩子,你就不断的去纠正,不断的帮他做选择,不断掺和到孩子生活当中,这孩子就废了。
人生里面的爱,都是趋于聚合,但只有一种爱是不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走向退出和告别,就是亲子关系。
不断的退出和告别的过程,是孩子成长的路径。
有多少人,被父母牵绊到几十岁,干点啥,父母都不让你干。
你的父母从来不是成就你的,他是不敢让你有成就的。
为啥?因为你的父母第一判断是什么?怕你输。
叫高举着爱你的旗帜,把你害的死死的。
孩子最大的幸福
就是“被允许”
父母太喜欢去关注一些
看的见的东西
比方说,孩子学了这些有用吗
孩子是否在做一些
对的事情
好的事情
对钱权名利
对他的成长
有用的这些东西
那么家长部是在看这些
但实际上有很多
这些看不见的东西
更加得重要
而就容易被家长所忽略
比方说一个孩子
在玩乐高游戏
所谓的有用,都是自己定义的。孩子内心所向才是自发的内驱力,这不需要培养,只是不要被人打扰、遏止,甚至扭曲。
父母不要用自己的认知
去抑制孩子的成长
这父母啊
都不知道哪来那么大自信
老觉得自己能引导孩子
你们真觉得自己特厉害吗
能引导孩子
你们自己的生活过怎么样
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引导孩子呢
孩子按你说的就能成功
引导不了
因为那是人家的生命
人家面临的是未来的50年
我们经历的是过去的50年
你凭什么那么自信的觉得
你的引导就是对的呢
就是想控制人家
没有任何道理
评论
人是独立的个体单体生命,每个人的能力认知素质知识面知识高低等都是各有差异,
父母所谓的引导指点指导教育培养都是就是想控制孩子不懂不愿意不会不舍得放手。
教育孩子要适当的教育,在孩子一定的年龄段要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一边控制孩子不放手打断孩子成长的翅膀;
一边看不起瞧不上瞧不起贬低否定打压挖苦孩子说孩子差劲不成器。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
跟父母聊天?
中国式的父母
神奇之处就在于
你跟他们分享快乐
快乐就会消失
你跟他们倾诉烦恼
烦恼反而会加倍
不敢说话的孩子
犯错成本太高
如果你嫌弃你的孩子
不爱说话
不敢表达
三脚踹不出一个屁
那么大概率
你家进行的是
打压式的教育
他在家里说错话
做错事
的成本太高了
麻烦太大了
所以他就不敢说话了
不想说话了
就是这个原因
不认错的父母,会养出一个抑郁的孩子
不认错的父母
会养出一个抑郁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长大后
会把童年时期
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和侮辱
血淋淋的摆到父母面前
试图让父母承认
对他们造成过的伤害
让他们知道某些行为和言语
曾经深深伤害过幼小的自己
导致自己成了如今不堪的样子
身为孩子
并非想让父母认错道歉
只是想让父母承认
那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但这种做法
往往会在曾经的伤疤上
再次划上一刀
因为父母大概率不会承认
自己曾经对孩子的伤害
部分父母还会
强烈愤怒地指责孩子
这种小事你怎么还记着
你可眞爱记仇
对你好你不记得
对你不好记这么多年
眞是白眼狼
让人寒心
从心理学分析
父母内心并非不知道
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恰当的
他们之所以不愿意承认
一是在观念传统的他们看来
承认错误意味着
父母权威地位的丢失
不承认便能捍卫
他们的“家庭地位”
二是父母会在潜意识里
自我合理化曾犯过的错
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告诉自己错不在我
以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获得内心的平靜
当父母不认错的时候
孩子就会把错误
归因到自己身上
长大之后呢
就会成长为有很多心理创伤
甚至抑郁的人
比如炒菜炒糊了
就会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
不会说自己是第一次做这道菜
做不好很正常
工作上出了岔子
立马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
不敢说话
更不敢怀疑是不是项目
本身就有问题
感情上
一有矛盾就会觉得自己
不适合谈恋爱
性格有问题
处理不好亲密关系
这样的错误归因
会让孩子在遇事时
第一反应就开始自我攻击
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因到自己身上
变得自卑敏感内耗
成长为一个内心
伤痕累累、抑郁的人
如何改变呢
首先明白父母的局限性
不要试图改变父母
学会课题分离
又做自己的人生课题
这样你才能从原生家庭的困境中走出来
其次学会正确归因
积极的肯定自己
不要自我攻击
很多事没做好不是你的错
你只是沒经验
并非你不行
最后对于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来说
你此同龄人成长得
慢一点已经很棒了
因为别人在成长的时候
你还在原生家庭里内耗
别人在处理事业的时候
你还在解决自己情绪问题
别人爬上山顶固然厉害
但你从低谷爬上半山腰
一样非常优秀
値得敬佩
人生没有标准活法
让孩子按照感觉而活
并没有说非得有个标准
人必须按照那个标准去活
肉卷的答案不是躺平
躺平的对立面也不是内卷
它俩其实本质上是一回事
父母要有魄力
尊重孩子的感受
让孩子按照
自己的感受这样去活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法
这是伤孩子最深的方式
如果父母一直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
你的感觉是错的
你的判断是错的
我才知道你是那么回事
我作为权威
我作为长者
我作为非常有经验的人
我才是那个知道你该怎么做事情
其至你该怎么判断感知事情的那个人
你的信息是错的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
孩子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印象
这是他的内在的感觉
是不值得信任的
而这个外在的权威的判断
才是最重要的
当他一旦有了这么一个惯性的认识
他就必然会发生这个部分
我就会不重视自己的感受
而过于重视别人的评判
特别是权威的评判
这段话引人深思……
不要站在问题一边打败孩子
要站在孩子一边打败问题
这是关于亲子关系
我听到的最棒的一句话
他说孩子是有问题
但是请你
不要站在问题的一边打败孩子
我们要重整和孩子的关系
我们是站在孩子一边打败问题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
我们做父母要明确传达一个信号给孩子:
我始终和你是一边的。
对于孩子来说,
这种信任不仅是爱,
是解决问题的信心,
更是根植内心的安全感,
是成长路上的底气。
我对这个观点持保留意见,也就是部分有效。
全面认可的我敢打保证
没带过孩子,要么没孩子,
要么有孩子都是家人帮忙管了,
要么就是纯散养看造化了。
真正带孩子的都知道,
很多时候,孩子就是问题本身
在父母教育孩子时,
运用叙事疗法中外化技术的思想可以有以下方式:
区分问题和孩子本身
改变语言习惯:
父母要避免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
如“你是个调皮的孩子”,
而是将问题外化,
说“你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让大家觉得调皮的行为”。
这样的表述可以让孩子明白,
问题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而不是自己本质的属性。
形象化问题:
可以和孩子一起给问题取个名字,
比如孩子总是拖延写作业,
就和孩子一起把这个问题叫做“拖拉小怪兽”。
当孩子出现拖延行为时,
父母可以说“拖拉小怪兽又来捣乱啦”,
帮助孩子将自己和问题分离开来,
减少孩子对批评的抵触情绪。
共同面对问题 - 组建“同盟”:
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对抗外化的问题。
例如,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
父母可以说“我们一起想想,
怎么打败这个‘爱和别人吵架的小坏蛋’”,
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支持自己解决问题,
而不是指责自己。
真爱是如你所是
假爱是如我所愿
假如你的孩子
就是一棵柳树
你非得让他开个花
那这个事就麻烦大了
或者你的孩子
他就是一朵花
你非得让他
长成一个大柳树
本质就是个错误
虽然现在经常说
要接受你的孩子是普通人
我觉得是一个起点
但在人的成长上
我觉得绝大多数孩子
都有可能会成长为
极其不可思议的人物
但这个成长一定要建立在
他根据自己的心
追随自己的感觉
那么最终他的成长
就可能逐渐出现
几何指数的成长
而这个东西
只有孩子的感觉
才知道他最终会成为谁
所以我觉得作为父母
对孩子最大的祝福
就是让孩子学会
尊重自己的感觉
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感觉,
是培养他们自我认知、情绪健康和独立人格的重要基础。
情绪认知需要长期积累,
尤其孩子在成长不同阶段中
可能反复“忘记”表达方式。
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工作前五年,
表达情绪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家庭中所有成人需统一态度,
避免一方鼓励表达,另一方压制情绪。
孩子可能今天勇敢表达,明天又退缩,
这种反复是学习过程的正常表现。
最终,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重视,
他们会逐渐建立起对内在感受的信任,
并学会在尊重自己与他人之间找到平衡。
这种能力将成为他们未来应对压力、建立健康关系的基石。
允许孩子做自己,
让孩子尊重自己的感觉,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孩子在家里面
不能有任何恐惧的对象
那些所谓家里边必须得有一个人怕的
那都是无知的蠢话
蠢的要命
根本不懂
蛮憨胡说八道
孩子在家里边最重要的事是愉快开心
一家人互相有爱
不是无法无天
而是爱开心热闹
For a child to grow up and discover the
most profound parts of his own nature,
there must be someone in his life
who can contain all of his aggressiveness and still love him.
The meaning of childhood
lies in the ability to express a lot of bad
emotions without suffering any bad
consequences or retribution.
一个孩子要想长大并发现自身本性中最深刻的部分,
他的人生中必须有一个人能够包纳他所有的攻击性而仍然爱他。
童年的意义就在于能表达很多坏情绪而不至于有什么恶果和报应。
童年的意义就在于能表达很多坏情绪而不至于有什么恶果和报应,
从而在内心打上烙印:我被人深深的爱着。
这个烙印,将是一个人这一生最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