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亲子关系与教育的平衡

《孟子·离娄上》第十八章,有一段公孙丑与孟子之间的问答,讨论的是“君子之不教子”的问题,原文如下: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至于“责善”,明人李东阳释为“督责使必要为善”,一“必”字,即包含浓重的“强制”意味,而非一般的要求。 明人张居正径释为“强其所难而互相责望”,则不唯“强制”,而且蕴含所提要求为对方“强烈反感”之意。

近人陈大齐以为: 所谓责善,按照孟子所说,即是希望对方乃至要求对方:远离一切邪恶,而唯仁义是亲。故所谓责善,意即不赞成其所为而要求其改善。

正因为“父子有亲”、“父慈子孝”为世间不移之“天性”,故父子之间若存在如此严厉强制的“责善”,势必会带来父子情感上的“隔阂”(采杨伯峻译文[14])。父子之间产生“隔阂”与疏离,于家庭关系自然“不祥”,这便是孟子所谓“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看看我们的老祖宗多有智慧, 孟子说,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经告诉过我们,自己的孩子是不能自己教的, 因为教学的过程就会产生责备,而责备就会让亲子关系疏远。 而在孟子看来,亲子关系的疏远是人生的一大不幸。 我们有没有教会孩子一个知识,和亲子关系好不好,比起来,简直是不足挂齿。

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厉害啊,早就已经预判到, 现在我们盯作业盯得鸡飞狗跳的情况,

甚至“易子而教”这个说法都不是孟子最早提出来的, 最早的时候是在西周,把“父不教子”都已经写进礼制规范里。 贵族的孩子接受教育是一定要特定的机构才能做的。 放到今天来说,就是学校要做好教知识的任务, 而家庭要做好孩子的亲子关系。 这些好的理念本应应该都是刻在我们的DNA里的。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有多少孩子跟家长的关系都非常的疏离, 有多少孩子回到家跟父母说话可能都不超过十句, 而且这十句话还很有可能都是功能性的对话, 比如说今天吃什么呀,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呀, 并没有真正触及精神和灵魂的碰撞。 这对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的父母来说确实是不幸, 而对于孩子也更是不幸。 我明明在这个世间有一个家,但是我却如此孤独。 让我们抓住老祖宗的这个智慧的开端。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AI时代, 让我们想方设法的在学习这个问题上往后退一退。 我们去给孩子找更好的网课,更好的老师,更好的AI工具,帮助我们的孩子去学习。 而我们作为妈妈,作为爸爸去想一想,我怎样去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毕竟,父子有亲,则不教而教。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