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之道
在我们真正找到我们是什么之前
我们首先必须找到我们不是什么

在我们真正找到我们是什么之前,
我们首先必须找到我们不是什么。
否则我们的假设就会持续污染整个质询的过程。
我们把这个做法称为减法之道。
在基督教传统中,他们称之为 Via Negativa,即“反向之道”。
在印度教传统的韦达坦中,他们称之为 Neti-neti,意思是“非此非彼”。
这些都是减法之道,即通过发现我们不是什么
来找到我们是什么的方法。

先来审视一下我们关于我们是谁的诸多假设吧。
我们心中有很多很多假设,有时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所以我们从审视自己身上最简单的事情入手。
例如,当我们观照自己的头脑时,会注意到那里有很多念头。
很明显,有一个什么东西或什么人在注意那些念头。
你或许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你知道它是存在的。
念头来来去去,但是那个念头的觉察者一直存在。

念头来来去去,那它们就不是你所是的。
开始意识到你不是你的念头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大多数人都认定他们就是自己所思想的。
他们相信自身代表自己的思想。
而对自身经验的一次简单审视揭示出,
你只是你思想的见证。
不管你对自己具有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是你所是的。
某个更为基本的东西在观察你的思想。

同样,感受也是如此。
我们都具有情绪性的感受快乐、悲伤、焦虑、喜悦、安宁。
我们具有身体上的感受,
或者是能量的感受--这里有紧缩,那里有扩展,
或者只是脚趾上的发痒。
我们的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感受,
同时也有对这些感受的见证。
某个东西在见证或记录你产生的每一个感受。
所以,你有感受,还有对感受的觉知。
感受来来去去,但是对感受的觉知却一直存在。
虽然我们无需否认我们体会到的任何一个感受,
但是重要的是意识到你最深的、最确信的身份并不是感受,
因为在感受升起之前存在着某个更为基本的东西:对感受的觉知。

信念的情况也是如此。
我们具有许多信念,我们还具有对那些信念的觉知。
它们或许是修行上的信念,
对你的邻居的信念,对你父母的信念,
对你自己的信念(这通常是最具毁灭性的),
以及对各种各样事物的信念。
我们会发现信念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我们的生命历程而改变。
信念来来去去,但是对信念的觉知出现在信念之前,它更加基本。
所以,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不可能是自身的信念。
信念是我们见证、观照和意识到的某个东西。
但是信念没有告诉我们谁是那个观照者,
也不会告诉我们谁是那个见证者。
观照者和见证者都出现在信念之前。

这同样适用于自我和人格的情况。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和一个人格。
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就是自己的自我和人格。
就像思想、感受和信念的情况一样,
我们可以慢慢地发现,
有什么东西在见证自我和人格,
有一个自我和人格叫做“你”,
同时还有一个对自我和人格的观察,
对自我和人格的觉知。
自我和人格的觉知站在人格之前,
它在观照它,不带判断,没有谴责地观照它。

这里我们开始转到某些更为贴切的东西上。
大部分人相信他们是自身的自我和人格。
但是只要你愿意去观察自己的经验,就会看到,
既有一个人格的存在,还有一个对人格的见证。
因此,你根本的、最深的本性不可能是你的人格。
你的自我和人格正被某个更为基本的东西观察着,并为觉知所见证。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就达到了觉知本身。
我们注意到有一个觉知在那里。
每个人都有觉知。
如果说你此刻正在阅读这些话语,
那是因为觉知将它们纳入了你的视野。
你觉知你所想到的。
你觉知你是如何感受的。
所以

"我们是觉知”这一认知对有些人来说或许有点抽象,
但是对于那些已经了解的人而言,并不抽象。
这是他们的生活体验。
如果你对此感到抽象,我建议你做些非常简单的事情:
试着留意你身上有什么是始终不变的。
不管你有多年老或者多年轻,
稍加留意你会发现许多事物都在改变:
你的身体变了,
你的头脑变了,
你的自我变了,
你的信念变了,
你的人格变了。
所有这些都随着岁月而改变。
但是自始至终,
从你获得语言能力那天起,你总是自称“我”:
“我是这个。我想那个。
我相信这个。我相信那个。我想要这个。我想要那个。”
虽然万物都已改变并还在继续改变,
但是那个你指向的“我”却始终在那里。
当你说“我”的时候,
它跟你是一个小孩的时候说的是同一个“我”。
外在环境变了,思想变了,身体变了,感受变了,但是那个“我”没变。
在直觉的层面上,有一个了知保持不变,就像从前一样,
每次你称“我”的时候,你指向的就是它。
你甚至都没有认出它来,
那是你身上具有神性的部分,
是一个神圣的部分,那是你的本性。
但那个“我”是没有形式和形状的,它属于觉知和灵性。
所以任何人可以为自己留意它的存在,
在他们内在,这个“我”的感觉自始至终都在那里。

但是这个“我”不是头脑所想的那样。
禅思的自我质询让你可以去找到这个“我”究竟是谁,是什么。
我称之为“禅思的自我质询”,因为它是非常经验性的,
而非哲学的和知识层面上的。
这里“禅思的”的意思是经验性的"。
质询只有在它是禅思的时候才具有力量,
只有在那时我们才会以持续的、专注的和安静的方式进入自己的经验。

没有人能够逼迫醒悟的到来。它的发生是自发的,
但是我们可以培育这样的土壤,创造条件让醒悟发生。
我们可以让头脑向着更深的可能性开放,
并开始为自己去探索我们真正是谁。

当我们醒悟到自身的本性的时候,
它或许会在一个片刻中发生,
也可能会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发生,
甚至可能永久地存在。
不论它如何发生,都是很好的事情。
你是谁就是你是谁。
不论你的体验是什么,你不会失去你所是的。
即便你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并达成了你的本性,
随后你觉得你又忘记了它,你还是没有失去什么。
因此,那个邀请总是在越来越深的地方等你,
不要执着于某个领悟或某个经验,不要试图固执于它,
而要认清背后那个永不改变的实相。
20世纪伟大的印度圣人拉玛那·马哈西这样说过:
“让来的来,去的去。找到那留下来的。”
禅思的自我质询是找到那个留下来的、一直在那里的办法。

1.在觉醒的道路上一定会问的问题“我是谁”或“我是什么”?当然在找到答案之前应该先了解是谁在问的这个问题,谁又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2.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有个方法叫“反向之道”或者说“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找“我是什么”的答案,可以先确定“我不是什么”。排除了我不是什么,剩下的大概率就是我是什么。这个方法适用于任何场景。
3.“印度拉玛那•马哈西曾说过“让来的来,让去的去,找到最后留下的”。
人在短暂的生命中,来来去去的念头信念很多,可以说数不清。而那个经过事情沉淀,且长长久久留下来的念头可能就是自己最后觉知到的东西。就形成了一种自己的思想,感受,信念,自我,身体和头脑。也就是身体这个我和精神的我所是的样子。当然这个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一直在变化中甚至一直到生命的消失。所以人的思想真的是千变万化。但是究其原因最多的是受自己的原生家庭以及自己曾经的经历所影响。最后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一种思想,才有内在的思想驱使外在的我做出决定,从而形成一个外人眼里的我。
当我们说“念头、情绪、感受都不是我”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念头的非我性**:念头是不断流动的,它们像云一样在意识中浮现,不受我们的控制。你无法完全选择哪些念头进入你的头脑,也无法避免它们的出现。它们是自发产生的,与你的“自我”并不完全重合。从这个角度看,念头不属于你。

2. **情绪的非我性**:情绪也是一种反应,它们是对外部环境的回应,往往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出现。情绪会迅速变化,并且你不能总是控制它们的产生或消退。你可以学会调节情绪,但情绪本身并不等同于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3. **感受的非我性**:感受,尤其是身体上的感觉,也是一种瞬间的体验,它们随时变化,不由你掌控。比如,感到饿、冷或疲劳,这些都不是你,而是身体对外界或内部状态的反应。

总的来说,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我”并非这些念头、情绪和感受的集合**,而是一个观察者、体验者的角色。我们常常以为“我”就是这些心理活动的集合体,但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真实的“我”其实是超越这些变化无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存在。

这也与一些心理学观点相吻合,像是**接受和承诺疗法(ACT)**,它认为我们不应该让这些内在的体验定义自己,而是要学会与它们共处,接受它们的存在,但不因此而被它们控制。

你是否有特定的情境或体验让你更容易理解或感受到这一点呢?